|  首页 > 最新消息>>
我室2项成果当选湖南农业大学2010年十大新闻
http://klp.hunau.edu.cn  2011-04-29  植物激素重点实验室


由校党委宣传部、新闻中心主办的“2010年湖南农业大学十大新闻”正式揭晓。评选活动 从1月20日拉开帷幕,在湖南农大校园网首页开辟专栏,经过社会公开投票,3月20日结束。入选项目既充分尊重网上投票结果,也考虑了新闻本身的重要性及代表性。经评定,10件教学科研管理科研服务等方面的重大新闻事件入选。

  1.石雪晖教授被评为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教书育人楷模。

  2.学校实现国家级教学团队零的突破。

  3.陈立云教授获 “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荣誉称号。

  4.刘仲华教授领衔团队入选教育部 “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

  5.水稻两用核不育系繁殖繁殖技术研究达国内外同类研究领先水平。

  6.肖浪涛教授主持的2项目成果分获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和省教学成果一等奖。

  7.“沿洞庭湖粮食主产区农业面源污染物消纳减排技术研究与示范”课题技术创新与示范效果显著。

  8.双季稻油菜生产示范大获成功。

  9.世界首例人工选育芒属能源作物新品种诞生。

  10.我校学生社团获WWF(世界自然基金会)环保项目资助。

  1.石雪晖教授被评为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教书育人楷模

  2010年5月我校园艺园林学院石雪晖教授获得“全国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9月荣获“全国教书育人楷模”荣誉称号,9月9日受到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的亲切接见。教育部部署的每月一星学习活动,将2010年12月为石雪晖学习宣传活动月。12月1日,全国教书育人楷模石雪晖先进事迹首场报告会举行,省委副书记梅克保发表重要讲话,对石雪晖教授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的高尚品质给予了高度评价,副省长郭开朗出席会议。

  2.学校实现国家级教学团队零的突破

  根据《教育部 财政部关于立项建设2010年国家级教学团队的通知》,我校由官春云院士带头的《作物学科主干课程教学团队》被确定为2010年国家级教学团队。《作物学科主干课程教学团队》是以农学专业教研室骨干教师为核心组成的优秀教学团队。该团队长期稳定地从事农学类专业的教学工作,在教学改革、科学研究、师资队伍建设、教学质量管理、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等方面,取得了突出的建设成果。已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4项,打造国家精品课程1门、省级精品课程2门、国家特色专业1个,出版国家级规划教材20部。

  3.陈立云教授获 “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荣誉称号

  12月,中国科协组织开展的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评选活动揭晓,我校陈立云教授获得“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荣誉称号。陈立云教授多年来一直从事水稻等研究工作,被誉为“多产、高产”水稻育种家,作为第一完成人育成了培两优288、新香优80、陆两优996、T优180、三香优786等20多个水稻品种并通过国家和省级审定。育成品种在全国累计种植近亿亩,新增产值约70亿元。作为第一完成人或主要研究人员,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教育部技术发明一等奖,湖南省科技进步一、二等奖,大北农科技成果奖等奖项。

  4.刘仲华教授领衔团队入选教育部 “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

  5月,教育部公布“2009年度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创新团队入选名单”,园艺园林学院刘仲华教授领衔的“园艺植物功能成分优异资源高效利用”创新团队入选教育部2009年度“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获资助经费300万元。

  5.水稻两用核不育系繁殖繁殖技术研究达国内外同类研究领先水平

  以陈立云教授为首的研究团队,针对两系法杂交水稻的制种的传统问题,在国家863计划和国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的资助下,开展的“水稻两用核不育系的繁殖技术研究”,成功研制出水稻两用核不育系繁殖基地选择和育性敏感期安排计算机决策系统。运用该技术能做到水稻两用核不育系繁殖的高产稳产和优质高效,使水稻两用核不育系的繁殖产量亩产达562.5kg,创造了水稻两用核不育系繁殖单位面积产量的最好纪录,是水稻两用核不育系繁殖技术的突破,达到了国内外同类研究领先水平。

  6.肖浪涛教授主持的2项目成果分获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和省教学成果一等奖

  肖浪涛、彭克勤、蔺万煌等共同完成的国家早稻品质改良科技产业工程项目成果“南方早籼稻垩白改良关键技术的研究与应用”获2010年度湖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技术通过品种筛选、田间管理、改良剂技术实施等,能够降低早籼稻垩白度和提高米质;提高早稻产量;进行无公害早籼稻生产;促进早稻种植增效增收。同时,肖浪涛教授、夏石头、彭克勤等共同完成的省教改项目成果“植物学博士研究生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获2010年度湖南省教学成果一等奖。

  7. “沿洞庭湖粮食主产区农业面源污染物消纳减排技术研究与示范”课题技术创新与示范效果显著

  7月5日,我校牵头、刘强教授任首席专家的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沿洞庭湖粮食主产区农业面源污染物消纳减排技术研究与示范”课题通过验收。该课题自2008年启动以来,在湘阴、岳阳和华容等沿洞庭湖地区建立了核心试验区260公顷、技术示范区1600公顷,构建了双季稻减污高产与生态拦截、丘岗坡地和湖垸旱地减污高产与生态拦截、畜禽养殖废弃物无害化资源化利用、水产养殖减污高产等五大技术体系。核心区单位面积氮、磷肥投入量在前三年平均基础上减少20%以上,氮素利用率提高5个百分点以上、氮磷流失减少40%以上,旱地硝态氮淋失减少15%以上、化学农药使用量降低40%;养殖废弃物资源化率达85%以上;水产养殖饲料投入降低10.7%以上,水体氮磷浓度分别降低19.4%和16.8%以上。课题已获湖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申报国家发明专利10项,培养研究生20名,其中博士4名。

  8.双季稻油菜生产示范大获成功

  由官春云院士领衔的科研团队在双季稻油菜生产示范方面获得重大进展:在油菜早熟品种选育方面,确定了油菜早熟品种应具备的特点,初步明确了油菜早熟品种的鉴定和选育方法,已育成“杂1613”、“ 杂1062”等8个杂种组合(或品系);在油菜播种收获机械研制方面,成功研制出2种型号的联合播种机,一次作业可完成多个工序,成功研制出4YC-200油菜联合收割机;在栽培技术体系研究方面,初步研制出一次施用油菜专用控释肥和油菜化学催熟剂,初步制定出“在三熟制条件下水稻品种选用和栽培技术示范”和“油菜早熟品种机械栽培技术规范”;在生产示范方面,确定了双季稻生产的主产县宁乡、湘潭、衡阳作为示范县,2009年冬播完成示范面积1958亩,目前油菜长势良好,大面积亩产可达125公斤左右,高产丘块可达150公斤以上。

  9. 世界首例人工选育芒属能源作物新品种诞生

  经鉴定:我校易自力教授领衔的芒属植物课题组于2006年率先以我国丰富的芒属植物资源为材料,利用种间远缘杂交手段,将野生的芒与南荻进行了杂交,选育得到的湘杂芒1号、2号、3号三个新品系性状与野生亲本有明显区别,具有多种优点:种植成本低,产量高,且耐贮藏;纤维含量高;生态环保,矿物质含量低,燃烧充分,CO2净效应为零,无有害气体释放,有利于缓解温室效应,并有助于保持水土;热值高;适应性强,可利用边际土地大规模种植,符合发展生物能源“不与人争粮,不与粮争地”的基本原则。查新结果表明,目前国内外还暂无芒属植物人工杂交品种的报道,因此,这可能是世界上首例人工选育的芒与南荻的杂交新品种。同时,该课题组还选育出一种富含DHA的植物新品种———奇雅1号。

  10.我校学生社团获WWF(世界自然基金会)环保项目资助

  2月,由湖南省环境保护宣传教育中心与WWF(世界自然基金会)、省青少年基金会共同举办,旨在保护洞庭湖湿地生态环境的大学生“洞庭湖绿色卫士”公益活动启动。我校生态环境保护协会的《湘江福寿螺对洞庭湖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及其调查》项目申请获得审核批准,在全省26所高校的43个项目申请中总评分排名第一,项目将得到至少3000元的资金支持。


点击下载文件:

原作者:
来 源:
共有位读者阅读过此文

告诉好友】 【关闭窗口

  • 上篇文章:我室举行博士后开题报告会

  • 下篇文章:我校省“十一五”重点学科验收实地检查工作圆满完成
  • □- 本周热门文章 □- 相关文章
    1.实验室团队教师节看望学科创始人胡笃敬...[25]
    2.“创业中华.兴业湖南”座谈会在长沙举行[14]
    3.2017“国际植物日”(湖南区)科普活动...[2]
    4.我室举行研究生毕业论文答辩会[1]
    5.首届“国际植物日”大型科普系列活动在...[1]
    6.“国际植物日”实验技能大赛成功举行[1]
    7.第八期修业大讲堂在生命科学楼举行[1]
    “创业中华.兴业湖南”座谈会在长沙举行
    实验室团队教师节看望学科创始人胡笃敬...
    芙蓉区政府来我校慰问教师节并签订战略...
    符少辉校长、曹福祥副校长一行教师节前...
    学校举行教师节庆祝表彰大会
    省老科协执行会长唐之享一行来我室考察
    Copyright(C)2000-2018 Key Laboratory of Phytohormones. All Rights Reserved
    湖南省科技厅、湖南省教育厅、湖南农业大学 植物激素重点实验室 版权所有
    『 您是第 0 个访问者 』